|
要高度重视猪口蹄疫疫情过后的带毒与排毒问题浏览数:92次
深圳市富瑞祥贸易有限公司答: 口蹄疫病流行病学特点之一是动物的健康带毒与排毒.这也是该病害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刍动物带毒往往从几个月到几年。猪不超过28d,但感染超过28d的猪还往往能查出口蹄疫病毒核酸 OIE认为猪带毒不超过28天是对个体而言而非对群体,因为个体在28d带毒过程中还会排出病毒并会感染群体中其他个体。从而在群体中形成新的感染.这种新的感染可能引起群体中新的病例,或同样形成新的健康带毒个体。这就意味着疫情过后28d群体并非处于口蹄疫病毒洁净状态。如有漏免个体或免疫缺陷的个体存在,则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疫情。有些猪场疫情过后散发不断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免疫后或康复后带毒是否有依据以及免疫后仍然可能带毒还有无必要免疫的问题。世界上多位学者做过研究。2006年塞浦路斯国际口蹄疫会议上多位学者报告了猪的带毒与排毒问题存在,并做出了免疫虽然不能完全提供临床保护和病毒学保护,但可以有效使免疫后感染的猪排毒量大幅减少的结论。用国内疫苗所做的免疫研究同样证明免疫后带毒是确实存在的。 日本2010年暴发口蹄疫,由于法律要求只能扑杀不能免疫,当时易感动物多、感染传播太快,以至于来不及扑杀和处理尸体,日本紧急改变措施,使用疫苗紧急控制了疫情。但为防止免疫后带毒动物继续排毒传播疾病,日本在控制疫情后将所有免疫动物当作感染动物全部扑杀处理。日本的经验既说明免疫控制疫情是有效的,也说明动物带毒与排毒是有风险的。 免疫后带毒的发生率与疫苗效力有一定关系,使用PD50高的疫苗则带毒发生率就会下降,因此建议使用高效力疫苗。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抗原性差距大也会造成免疫后带毒率上升,建议使用疫苗毒株要与流行毒株r值(抗原相关系数)更加贴近。当不知道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关系时使用双毒株疫苗较好,或两种毒株疫苗交叉免疫。二次以上加强免疫也会有效降低带毒发生率。荷兰学者AldoDekker的研究认为与疫苗抗原量、抗原毒株和佐剂有关。一是提高抗原含量可以提高抗原覆盖更多,二是利用型内异源毒株免疫可克服母源抗体干扰由于猪口蹄疫免疫缺乏规律性,OIE没有推荐免疫程序,需要使用者根据疫苗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免疫程序。 免疫工作是个漫长的工作,可有效减少带毒和排毒,这是国内外的共识但免疫确实也有效掩盖了疫情和感染,这也是很危险的,因此当疫情平息时仍要考虑其病毒感染的存,放松免疫可能会迅速暴发。欧洲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就是通过长期使用疫苗消灭了口蹄疫目前南美洲通过长期使用疫苗也有效控制了疫情并且实现了部分地区完全无口蹄疫(不再使用疫苗)。我国是疫区国家,国内及周边疫情都很复杂,因此,尽管猪场自身实现了无感染,但只要周围有疫情就不能放松免疫。目前,OIE官员在多次会议上强调,疫苗是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
|